《传习录》王阳明(明)
先生曰:「众人只说「格物」要依晦翁,何曾把他的说去用!我著实曾用来。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,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:因指亭前竹子,令去 看。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,竭其心思至于三日,便致劳神成疾。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, 某因自去 格,早夜不得其理,到七日,亦以劳思致疾,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。及在夷中三年,颇见得此意思,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;其格物之功,只在身心上做;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,便自有担当了。这里意思,却要说与诸公知道。」
一般的书上介绍王阳明格竹子,格的生病了也没有格出个理来,所以得出朱熹格物致知是错的。我很怀疑这个故事。王阳明也是圣人,就是这样格物的?就在那盯着竹子,这能得出什么知来呢?朱熹的格物也不是要求这么格的吧。首先王阳明应该是格过竹子,但那是他年轻时候的事情。我估计是后人为了挺王抑朱而渲染了一下这故事吧,或者是有什么误会。我觉得王阳明不会那么傻的,朱熹的格物应该也不是“只盯着看,只是想”这个意思。
那么究竟应该怎么格物呢?格物致知,首先要格物。格,是探究学习,物,天下万物。朱熹的意思应该是通过学习每种事物的原理,打破砂锅问到底,就能得到知识。当然并不是世间万物都要格,但万物一理,格一物,追根到底就会抵达天理。竹子应该怎么格?我的理解是,由表及里。竹子是怎么生长的?其结构分哪些部分?具体分类习性如何?与其它植物同易在哪?。。。这些问题逐渐深入,会涉及到土壤、气候、植物学、地理、阳光光合作用。。。最后到达天(阳光)地(土壤),进而通过格竹子生长致知天地大道。再而想到竹子的形态联想到人的节气,赋之于人性,表现为绘画,诗词,这样人道也致知了。格其它东西也一样最后会落到天道人性。我理解这才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吧。
王阳明说格物不能致知,我估计是格物只能知道知识,只有知识+行动=致知。只有知识没有行动,只能是未知。比如格竹子,通过了解竹子的习性,致知到了大道,在生活中运用体会,遇到困难像竹子一样迎难而上,并且为人做事有气节,这才叫真的致知。朱熹没有强调“行”这一点,被王阳明强调了,但朱熹也并不见得就不重视“行”,只是没有强调罢了。
道可道,非常道。文字都有背景、语境、表达方式的局限,不可认为此对彼就错,中庸之道还是比较合理的!
2013-2024 LifeAdd生活方式 www.lifeadd.cn 版权所有 | 御融(北京)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
Reserved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京B2-20200664 | 京ICP备14004911号-7